
黃色經濟圈的實際操作考
反修例運動已經持續5個多月,呢5個幾月由個個星期的遊行集會,到現在日日天都未黑已經又拉又打,拉嘅已經唔單單係示威者,而係街坊。晚晚似係戒嚴宵禁又唔敢正名嘅情況,嚴重係實際層面同精神層面打擊消費。我們作為小商戶,租又要交,但晚晚封地鐵,冇客可以黎到消費,個個星期一入夜拉人,也沒有客人敢在街上冒險。事件去到現在,由於非必要的服務同消費行業難以維持,所以「黃色經濟圈」就開始受大眾注視,以支撐因為運動而帶來生意壓力的「黃店」,原意是救救同路的商戶,拒絕把鈔票送到藍絲手中,慢慢也能在支援前線和被捕人士的就業問題上帶來界外效應 (Externalities)。
大家都知窮生對運動的關注,所以我經常考慮自己有冇野可以為香港做多一點,今日以自己嘅分析同知識去為「黃色經濟圈」的操作落墨,實為少少心意。
黃店難定義?
這是一個很直接簡單就能明白的實際操作問題,政治立場是很複雜的東西,5大訴求3個都收貨是不是黃店?一間舖頭老闆係黃員工係藍,間舖頭係黃店定藍店?這在主流的藍黃商戶分類apps/網站都係靠市民自發報告,當中真假難分,亦冇標準以致實際操作黃色經濟圈的接觸面一直都不大,再衍生很多操作下的問題,下面會再講。
我建議有關人士可以訂立一套客觀的準則,不是道聽途說。一來減低fact check的成本,二來避免「殺錯良民」,把更多人/商戶拉到「黃色經濟圈」內。在實際意義上黎講,我地唔需要知道商戶係唔係真心相信黃絲的價值,我地亦證明唔到。黃色經濟圈的發展應該係做成風氣,大家想賺黃絲的錢,就是明顯表示支持。我認為其中比較理想的標準是在單據清楚寫明立場,所謂有單有據冇走雞!這樣扮黃的成本很重,因為個個幫襯完都有單留低,有咩時show返張單出黎,一方面這已經成為一分支持「黃色經濟圈」的力量,已經冇得改變。另一方面,大家諗下如果有日有好多張寫住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嘅美心酒樓單據出現,佢水洗都唔清啦!黃色經濟圈目標唔係要捉鬼,而家希望市道一片黃,做到標準,佢個心點諗,其實唔重要。
黃色經濟「圈」不是 黃色經濟「點」
上一段講到真假難分會衍生很多操作下的問題,其中一個就係呢個問題。所謂「圈」就是一個接觸面大而且環環相扣的共同體。例如飲野可以去清玉,食野去水門雞飯勉強算係一個圈。但由於資訊不足,真假難分。大家因為怕去錯而只集中一兩間黃店的情況非常嚴重。大家可以見到龍門日日排長龍,加藤屋做到踢哂腳。但係,其他黃店少有人講,得唔到「黃色經濟圈」的實際成效,淪為「打卡」活動,長此下去大部份黃店仍然難以維持。
另一個不能成「圈」的問題就是消費鏈的問題。我地好似只係識飲飲食食,而事實上好多其他黃店在其他行業,可能會樓上經營,也嚴重影響生意,叫緊救命。已經到了11月的今日,大家是否應該開始把黃色經濟圈由街舖,由食肆再向下推深一兩層到診所、零售、剪頭髮、娛樂、教育…..等等不同範疇的產業之中,把「點」連成「圈」?
給別人「綠」的自由
雖說現在的香港實在沒有中間,但生意始終是生意,老闆心裡黃,也未必一定有能力宣之於口。衰啲講句,佢講唔出,都係因為大家「懲罰」得佢唔夠。生活壓力是現實的,「黃色經濟圈」威力未到,點可能叫人人捨身成仁?
所以,大家可以支持黃幫襯藍罷買,但請容許「綠」的自由,甚至可以慢慢令該商戶依靠黃的經濟,令他們放心變黃,而不是口出惡言,硬要把綠店迫成藍店,把力量推到對家手中。
黃的擴散
要系統化「黃色經濟圈」,最重要是把黃店散到各行各業,而不是對別人立場的不斷抽秤。大家要知道,做餐廳的可以黃,佢地嘅供應商都好難完全係黃,好似做網上商店的「光時」,作為超市可不可以所有貨品都來自黃店?冇可能吧?但如果呢d黃店可以企得穩,日後就可以慢慢改落返供應商轉頭。再講,你對於自己唔接受嘅貨品,你可以唔買,咪幫襯黃店,你的一分一毫都可能幫到同路人,甚至幫手為前線的年輕人提供到就業機會,呢個比不斷抽秤要所有野要係黃更加重要,經濟圈要循序漸進,直至有日,我們可能會見到黃色上市公司,黃色地產商。這場黃色基建,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