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是原罪]誰更需要一個居所?
呢篇文係打尖文,理由冇他,就係燥,替香港的單身狗、年輕人感到很燥!早幾日係公司睇住今年《施政報告》嘅直播,其實年年我最留意一定係房屋,因為作為香港人,我認為香港的問題最少有一半係房屋問題,無論係私人市場嘅土地供應、新界發展、辣招。到公營房屋嘅興建公屋、輪候冊、新居屋、重建上車階梯等等,在公在私都係我由好窮好窮,到到而家冇咁窮,一直關心同切身嘅問題。聽到呢度,我就火了。《施政報告》提到現時香港房屋問題係重中之中,提到公屋,當讀到公屋果部份,我聽到:「目前,超過15萬個家庭同單身長者正輪候公屋,他們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3年。」上網查一查,截至今年年中公屋輪候冊上共有逾26萬宗申請。中間11萬係咩人黎呢?就係你地睇緊文當人唔少嘅單身非長者申請人,即係單身狗!
這何以不是赤裸裸的歧視?
香港係一個自由平等嘅城市,都係世界上多元文化共融嘅成功例子,我都多次提及,係職場上嘅男女平等,我地係幾肯定做得好過英美國家。我地都強調公平機會,都好怕歧視嘅滋生,但係公屋計分制上面就睇到社會對年輕人、單身狗,有住赤裸裸嘅歧視標籤。我登上房屋署網頁有關公屋計分制果頁,第一句已經係「我們為編配予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租住公屋數量每年設定配額,並設有計分制度,讓較年長的申請者獲優先編配公屋單位。」點解呢?點解較年長申請者應該優先編配公屋而唔係較早開始申請輪候嘅人呢?上年年頭,有兩名單身人士司法覆核房委會公屋配額及計分制,被高等法院駁回。法官在判詞指,輪候時間長不代表申請人權利被剝削,不認為存在不公。他認為機制並沒有剝奪任何人申請公屋的機會或資格,不能因為輪候時間長就指是被剝削權利。因為這個情況在新機制或舊機制下都是一樣公屋單位少,房委會按優先次序分配公屋,是公屋輪候制度的一部分。
係職場,我可唔可以話我都有俾你send cv,甚至我都肯見你,但因為我想請個後生仔,你成50歲,你排下隊先?如果我咁講,一定係平機會見,但係今日呢句說話,就堂堂正正出現左係政府文件之上,然後有法官話呢個係按優先次序。
誰更需要一個居所?
呢個問題好值得討論,呢個問題應該由邊個去定呢?房屋署似乎好理所當然覺得係一般家庭同長者。點解呢?佢地邏輯好簡單,就係因為一般家庭有老婆仔女,有老有嫩,一間屋可以發揮更大效能,住多d人。另外長者因為多而且弱勢(我唔知點解長者會同弱勢劃上等號)所以應該先俾呢類人上樓。
其實呢個係倒果為因嘅邏輯黎,因為你亦可以咁解釋。香港出生率低嘅理由,其實係因為冇屋住,果班人冇自己居所,就會對未來感到唔穩定,自然唔生仔。其實單身嘅原因好多時都係一樣,果個人都冇地方住,自然難搵另一半,更唔好話生仔啦係咪?咁到底係呢班人需要一間單人公屋,定係一個根本要人照顧嘅長者,更需要一間單人公屋多啲呢?我真係睇唔透。但最少,我唔認為邊一方有資格可以優先。如果以效益計,則更加要將公屋俾年輕人,因為咁做先有可能等佢可以發展事業同家庭,受惠於平租金而累積財富向上流動,相反老人已經是明日黃花(我唔係咁諗架,我只係套入功利主義邏輯),我地要做嘅反而係照顧,而唔係放左佢係單人公屋由佢做獨居老人呢?
「數學毀滅性武器」
「數學毀滅性武器」呢個terms由《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作者,數據學科家Cathy O’Neil所創,意思係講緊果啲被濫用嘅演算模型。係大數據時代,數據被吹捧成黃金一樣珍貴,所以演算法就被推成至高無上的淘金神器。演算法唔一定係講緊大家上google、facebook果種令你睇到你想睇到嗁資訊果種。公屋計分制就係演算法嘅一種,Cathy係Ted Talk講過,建立演算法模型必先要定立一個「成功的定義」,係公屋輪候的演算法之中,「成功的定義」就是誰更需要居所。Cathy特別提到一點就係係美國,一般「數學毀滅性武器」最大問題就係演算法唔公開唔透明,因為係商業機密,又可能係,佢地知道公開左好難向公眾交代,但如窮人犯罪機率特別高,你會放入模型,但你點敢公開講?香港就可以了,老人係有需要過你後生單身狗,我仲要寫係網站第一句,吹咩?
我好細個就由私樓搬到公屋,我好明白公屋嘅作用,亦明白公屋政策上嘅盲點,公屋要從新發揮作用,就應該加快流轉,唔好俾人千秋萬世,如此一來,其實應該反而早早俾年輕人入住,俾一個期限等佢早早上流,好過俾單身長者獨居,有意外都冇人發現,這是公屋輪候的演算法上應該反變計分方法的考慮因素。
Cathy最後亦有提過,係世界盲目相信大數據嘅趨勢之下,演算法將以更快更狠的程度懲罰窮人同弱勢社群,幸好我已經慢慢脫離這個群體。睇路了,各位窮忙單身狗,共勉之。